在数字化浪潮下,智能客服机器人已成为企业服务客户的重要工具。但对于不少习惯使用方言交流的人群而言,一个关键疑问萦绕心头:智能客服机器人能听懂方言吗?
曾几何时,人们拨打客服热线,满心期待解决问题,却因方言与客服沟通不畅,无奈叹息。在 “老少边穷” 地区,一些老人因只会方言,难以从智能信息服务中获得便利;在方言盛行的广东、四川、福建等地,用户拨打客服咨询,传统智能客服因 “听不懂” 方言,导致问题转接、服务流程拖沓,客户投诉频发。据统计,全国仍有约 20% 的人口未普及普通话,方言成为他们享受智能服务的 “拦路虎”。不过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这一困境正逐步得到改善。
如今,部分智能客服机器人已具备听懂方言的能力。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业内首个支持 30 种方言自由混说的语音识别大模型 —— 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,便是典型代表。该模型打破了单一模型只能识别特定单一方言的局限,能同时识别粤语、上海话、四川话、温州话等 30 多种方言。这得益于中国电信构建的超 30 种、超 30 万小时的高质量方言数据库,为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 “养分”。在算法上,研发团队首创 “蒸馏 + 膨胀” 联合训练算法,解决了大规模训练中的难题,实现 1B 参数 80 层模型稳定训练。目前,星辰语音大模型已在福建、江西等地的中国电信万号智能客服试点应用,接入后智能客服 “秒懂” 30 种方言,日均处理约 200 万通电话,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。
腾讯云的外呼机器人同样表现出色,其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支持中文普通话、英语、粤语、日语、上海话、四川话等 23 种语言和方言的语音识别,字准率达 97%,中文普通话识别准确率更是高达 99.9%。合力亿捷云客服采用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,支持 15 种方言实时互译,识别准确率超 97%,还预置了政务、金融、电商等 20 + 行业知识库,能很好地将方言识别技术应用于不同业务场景。
智能客服机器人要精准听懂方言并非易事。方言的复杂性超乎想象,不同地区的方言在发音、词汇、语法结构上差异巨大。以汉语为例,粤语有 9 个声调,普通话仅 4 个;闽南语中 “喝茶” 表述为 “食茶”,词汇逻辑大相径庭。并且,同一方言区的口音、语速、连读习惯也存在个体差别,给机器的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带来极大挑战,传统语音模型面对方言时识别准确率可能骤降至 50% 以下。
为攻克这些难题,技术专家们从多方面发力。在数据训练上,进行多模态语音数据采集,建立覆盖数百种方言的语音库,涵盖城乡、年龄、性别等多维度样本,采集电话通话、线下对话等不同场景语音,并加入背景音、口齿不清等干扰因素,提升模型鲁棒性。在语义理解方面,引入自适应语义理解框架,建立方言词汇与标准语的关联数据库,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结合语境推测生僻词义。针对小众方言数据不足的问题,采用小样本迁移学习技术,利用预训练大模型掌握的语言共性,结合少量方言样本快速适配新语种。在实时交互上,通过端到端降噪、流式语音识别、增量语义分析等技术,实现毫秒级 “听清 — 理解 — 回应” 闭环。
方言识别技术的突破,让智能客服机器人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。在政务热线、社区通知等本地化服务场景中,方言交互大幅提升了中老年群体满意度;在跨区域营销时,针对下沉市场用户,方言外呼的转化率较普通话平均提升 40% 以上;在文化保护领域,支持少数民族语言交互,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。
尽管智能客服机器人在听懂方言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,但方言的多样性和动态演变特性仍对技术提出长期挑战。未来,随着自监督学习、脑科学启发式算法等前沿技术的引入,智能客服机器人有望不仅能听懂方言,还能感知语气情绪,为用户提供更贴心、更有温度的服务,真正跨越语言鸿沟,让智能服务惠及每一个人。
关于米糠云(Mixcom)
深圳市米糠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15年智能通讯服务商,提供全行业智能化云通讯解决方案,产品包含:智能呼叫中心、智能语音机器人、在线客服系统、云通讯(号码隐私保护、一键呼叫、语音SDK),已提供呼叫中心系统服务坐席超过50000+,客户超过3000+的呼叫中心系统方案,专业提供政府、地产、医疗、保险、金融、互联网、教育等行业呼叫中心解决方案。
咨询热线:4008-360-788